最近看到聯合報在報導老嬸婆的土角厝的故事,因此翻了翻硬碟中的舊照片,發現之前拍攝了許多客家人的夯土土角厝,許多土角厝都已經隨著長者去世加上地處偏遠而崩塌、荒廢。
土角厝的建築大概分為三的時代:(參考自由時報文曄先生大作)
牆壁用赤泥土建造,而屋頂以茅草蓋上的土牆厝
|
用泥土和切成短短的稻草混拌成為土漿,然後放入用木板釘製的方形土角模,用手加壓成形後將木模取出讓土角曬乾。然而土角與土角的空隙,是用泥土摻混稻穀成漿,加以黏著。用木板隔成採光與通風的窗子。
|
用紅磚砌成牆壁,屋頂則是蓋瓦,同時門窗具備的紅磚仔厝
這種土角厝在現在新竹、苗栗山區還非常多,居住者大多務農,大多是老人與學齡前的小朋友。以懷舊與攝影的角度來看,這些老房子非常容易激發人們的懷古幽思。但是對居住者來說,並不好維護,許多新一代的屋主,莫不想辦法將夯土防改成磚塊為代替質材,或者是使用水泥代為補強後貼磁磚。
上下這兩張照片應該屬於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土角厝。這個建築法很好玩。牆角會先用石頭砌出地基,其上才是土牆或土角。根據一位鄭老師的說法,這是為了防止下雨天積水將牆壁的結構沖壞。
我很喜愛下面這張照片,雖然免不了拍入現代的水塔,但這也是時間的印記,算是這個時代的特有象徵。旁邊堆放的木柴,讓人有一種豐足的感覺。
底下這間則已經是第三代磚房了。即使才短短幾十年光陰,如果沒有人居住,房屋照樣傾頹。子孫都搬去住鋼筋水泥現代大樓了,等老人家年紀再大一些,需要人照料時,還是得選擇搬去跟子女住。然後,這些土地就會慢慢出售,改建成為別墅建築。屋旁的水牛與黃牛呢?恐怕只在老人家的記憶中了。
這間房子還算有在小小維修,地上還看得到打地基用的石頭,天空早爬滿電線。
門口的踏腳石光滑平整,不知道原先這邊這塊踏腳石上,紅磚拱門中,五十年前是否也有一位年輕的美嬌娘,剛嫁入這棟房子,坐在屋子中往外望,就跟老嬸婆ㄟ土角厝中那位老嬸婆一樣。
我們無法去批評房屋所有人的拆建,只能默默紀錄,想想如果是自己要去維修這樣的房子,真的非常困難,住起來也不舒服,但不知為何,看見老人與小孩在屋子中庭跑,還是覺得安心。
一直想寫盒子寫過的同興老街,但是深怕自己筆拙,辜負了當天遇到的鄭老師。一直無法及結成具體的脈絡。等哪天精神振奮一定要好好寫下來。
網路資訊:
老石 老嬸婆ㄟ土角厝
彰化文獻 歷史建築
自由新聞網 土牆草茅屋到輕鋼構住宅 (這篇寫得不錯喔,有交代土角厝的建築法)
- Jan 11 Wed 2006 18:14
[貓貍歲月] 阿嬤的土角厝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